潮汕人因善于经商而著名,潮商也是“三大商帮”之一。在潮汕地区,有很多关于赚钱的格言传世,如“百赊唔如五十现”,强调了即时收款的重要性,以及“九本一利,官正生理”,意味着商场竞争残酷,10%的利润已足够。李嘉诚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,他的血液中早已融入了“赚大钱、不认命”的精神。
在谈到自己成功的因素时,李嘉诚最常提到的两点是不放弃逆境和在危机中找到机会。这两个观念正好对应了潮汕地区的俗语:“铜钱出苦坑,富贵在凶年”。
1940年,年幼的李嘉诚随父母逃离战乱,来到香港,全家人寄宿在舅舅的家中。为维持生计,他在一家茶楼做跑堂工作。尽管白天工作辛苦,其他同事下班后都休息,但李嘉诚会坚持挑灯夜读几个小时。
随后,他成为一家塑胶厂的推销员。他认为要成为出色的推销员,除了需要反应灵敏,最关键的是要肯吃苦。其他同事每天工作8小时,但李嘉诚要求自己工作16小时,并抽出时间去夜校进修。在短短两年内,年仅十八岁的李嘉诚升任了塑胶厂的总经理。
积累了几年的经验后,李嘉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,他相信自身可以独立创业并取得更大的成就。在22岁时,他在舅舅的帮助下筹集了5万港币,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,并给它取名为“长江”。
1957年的一天,李嘉诚在阅读报纸时被一则新闻吸引:“意大利的一种塑胶花在欧美市场非常畅销。” 李嘉诚有预感,这种塑胶花以后也会在香港市场受欢迎。于是,他迅速飞往意大利,并进入了一家塑胶花工厂,在那里做杂工,并与工友们喝酒聊天,以获取有关制作塑胶花的技术信息。回到香港后,他开始生产塑胶花,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赚了数百万港币。
这笔“第一桶金”被李嘉诚用来购买土地。1958年,他以低价购得了北角一块地皮,并在其上建造了一座12层高的大楼,用于出租。正好在物业价格飙升的时期,李嘉诚尝到了甜头,于是开始不断以低价购入土地,然后高价出售。
在60到70年代,香港港岛的房地产市场遭遇了大幅度的下跌,导致许多富商纷纷离开。然而,李嘉诚却选择了相反的策略,他决定全身心地投入,并将全部财产用于购买低价地皮和破旧建筑。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,香港的经济情况开始好转,曾经离开的富商们纷纷返回,导致房地产价格急剧上涨。李嘉诚通过高价出售这些之前低价购入的地产,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。
随着手上资金的大幅度的增加,李嘉诚开始了一轮新的投资狂潮。这一次,他的兴趣不再仅限于房地产领域,而是扩展到零售、能源、港口等各个行业,创立了长江基建、电能实业、和记黄埔等一系列成功的财富传奇。
港人一生都与李家的产业密不可分。2013年1月,一位香港小学生列举了屈臣氏、惠康、7-11等遍布街头的李家产业,撰写了《李家的城》这篇文章,在网络上传播开来,感叹道:“香港就是李家的城。这里的一切商店都是诚哥送给我们的恩赐。”
然而,李嘉诚的财富也曾让他陷入危险境地。1996年,他的大儿子李泽钜遭到绑架,绑匪是张子强,被誉为“世纪悍匪”。张前来谈判,要求20亿的巨额赎金。李嘉诚表现得非常冷静,回应说:“家里只有10亿,如果不够,我可以去银行取。”
潮汕地区有一句俗语:“平安当大赚”。李嘉诚深知生命远比财富重要。当他的儿子被绑架时,毫不犹豫地支付了20亿的赎金,确保了儿子的平安。随后,他立刻雇佣了近20名保镖,并花费7亿来重建家中,每一层甚至都装备了防弹设施。
李嘉诚不仅在家人的安全上舍得花钱,还注重自己的健康。早在2000年,他就投资成立了和黄医药,并进一步布局了长江生命科技等领域的科研投资,专注于癌症、遗传病等疾病的研究,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了充分准备。
近年来,年事已高的李嘉诚似乎在加速与时间赛跑。在2017年,当他接近90岁时,传闻他前往美国,以高价购买了一种前沿的延寿分子。亲自体验了这种分子的“逆龄”效果后,他迫不及待地向该分子的研发机构投资了2亿,将这项技术引进中国。
根据公开资料,这种分子是基于类似于“普返态”的技术开发的,它可以将生物体内的线粒体,也被称为“能量工厂”,在数量和质量上恢复到年轻水平。京东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一旦这种分子剂引入国内,就受到了中老年人群的高度关注。
如今,已逝去了5年,李嘉诚似乎在这场与时间的竞赛中处于领头羊。尽管已经94岁高龄,他仍然活跃在商界,最近还热情参加了越南等地产投资。此外,他与比自己小32岁的女友周凯旋一起,秀恩爱,被戏称为“不老超人”,他坦白说自己的健康和年轻状态与普返态类科学技术产品功不可没。
然而,有人戏言,即使像李嘉诚这样成功的人,也难以避免晚年花钱来延续生命的现象。事实上,千金易得,百岁难求,这是所有富豪都面临的共同困境,包括李嘉诚在内。
一旦他们终于耗尽了大半生来实现财务自由,那剩下的时间似乎就不多了,这成了几乎所有富人都感到焦虑的问题。复旦衰老科普平台时光派也指出,用于监测剩余寿命的时光尺技术一直在富人圈子里备受关注。
李嘉诚选择投资医学研究和益寿分子,作为应对时间困境的答案。而其他富豪,如花费2000万试图通过血液置换来重返青春的硅谷大佬彼得·蒂尔,或者组队前往乌克兰接受价值400万千细胞治疗的巨富们,则做出了更为激进的选择。
李嘉诚早年专注于致富,直到70岁才开始投资生命科学,希望学习古代皇帝的长寿之道。如今,他明白财富无法随身带走,而在生命的尽头,求生才是最重要的,正如史蒂夫·乔布斯所说:即使在天堂,也要活得有意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